何谓科学?

alt text

在涉及医学、养生保健、食品等领域时,“科学”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汇,甚至一个事物“是否科学”常常成为论述的核心,其中暗含“科学等于正确”之意。本文将从科学的定义、科学的特征、伪科学和非科学做一介绍,也作为后续内容的一点基础。

“科学”一词

“science”(科学)一词,源于拉丁文“scientia”“scientin”,系指知识、学问之意,相当于希腊文的“sophia”,乃“智慧”之意,叠词的“philosophia ”就是哲学。在明末西方传教士来中国时,“science”一词曾被译为“格物致知之学”,简称“格致”、“格物”;到19世纪末,随着大量日文科学书籍的翻译引进中国,“science”译为“科学”逐渐就取代了“格致”,为“分科之学”之意。

一束松散的定义

科学一词,没有公认的唯一定义,探讨其定义也是科学哲学这门学科的一个主题。但这不妨碍我们认识它,我们先看《辞海》的定义:

科学是运用范畴、定理、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。

这个定义滴水不漏,但对于我们认识科学没有太大帮助,感受不强。我们尝试从一个类比来认识“科学“,即想要对“科学”下一个定义和要对“游戏”这个词下定义是类似的。在这里,我认同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看法,即科学、游戏的概念是由一束松散的特征组成的。他认为:

不存在能够定义何为“游戏”的一系列固定的特征;但却存在一束松散的特征,这些特征的大部分被大多数的游戏所拥有。然而也许某个特定的游戏不具有该特征束中的任一特征,却仍然是一个游戏。

科学也是这样的,是由一束松散的特征组成的,这些特征的大部分被大多数“科学”所拥有。

科学的特征

那么科学有哪些松散的特征呢?以下列举几个其最主要的特征:

1. 实验方法的运用

不可否认,这是科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,即科学的实证特征。但并不是所有的科学都运用实验方法,比如天文学家就不能在宇宙中做各大行星的随机对照实验,这时就要用仔细的观察来代替。在许多社会科学领域也是如此。

2. 科学理论的构建

科学家会根据自己的观察、记录结果,提出一个一般性的理论来解释这些结果为何如此。构建理论很困难,且人类从心底追求简洁、优雅的理论和公式,想要有更具“一般性”的理论来统领其他的理论,比如物理学领域一直试图构建的大统一理论、万有理论。

3. 可证伪性

可证伪性是科学主义者最津津乐道的一个科学特征,甚至把“可证伪性=科学”,这是不合适的。可证伪性是指一种面对理论的态度,特别是容许某个理论有可能错误的态度。 举个例子,张三是一个相信宇宙大爆炸学说的人,这是合理的,但如果未来有足够的证据出现,提供了宇宙大爆炸学说并不正确的可靠证据,张三这个时候会愿意放弃大爆炸理论的信念。简单来说,即是张三虽然认为大爆炸理论是正确的,但他仍然愿意承认这个理论有可能是错误的,这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对待这个理论的态度是可证伪的。 这里要做一个强调,可证伪性是一个具体的人面对一个理论时所持有的态度,而不是这个理论本身的特性。同样是上面的例子,如果李四是一个坚信宇宙起源神创论的人,我们提供给他许多大爆炸起源理论的证据期望他改变想法。但他坚持认为我们提供的证据是片面的,他也从反面提出了许多支持神创论的观察证据。这时我们就可以说李四对待宇宙大爆炸理论时的态度,就是不可证伪的。 所以,同样一个理论对于不同人来说是否可证伪,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。

4. 其他特征

除此以外,我们还可以提出其他的科学特征,比如科学是运用归纳逻辑的活动、有学术期刊和学术共同体等等,在这里就不再展开。 粗略来说,如果一项研究活动具有越多的上述特征,就越贴近”科学“。

非科学(Non-science)和伪科学(Pseudoscience)

讲清楚了科学的特征,就容易理解非科学和伪科学了。

非科学就是不属于科学范畴的研究活动,尤指其研究对象不属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领域,比如历史、艺术和宗教等。

伪科学一听就是贬义词,是指本来不符合科学特征,但宣称为科学或描述方式很像科学的理论、研究方法和信念,即想往”科学“靠,想要披上科学的外衣以获得某种”正确性“。比如现代地平说(认为地球是平的、圆盘状的行星)、虹膜学(认为通过仔细检查虹膜能够识别和诊断疾病)等。

总结

最后总结一下何谓科学,科学是一种多元性的活动,包含广泛的不同学科和理论,由一束松散的特征(实验方法、科学理论、可证伪性等)组成,这些特征为大部分科学所拥有。 但是,科学并不等于正确和真,因此对于某些非科学的领域,没有必要往"科学"靠。可以问问自己:何必一定要"科学"呢?

信息来源:

1 . 《汉语“科学”一词的由来》,《中国科学报》,2012

2 . 《世界观: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(第2版)》,电子工业出版社,2014

3.《科学哲学》,译林出版社,2013